学习阵地

当前位置:首页> 学习阵地> 文章
  • 三缄其口、秘而不露......这些成语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保密故事
  • 来源:保密观 更新时间:2025-02-08 14:51:47 点击数:次 字体:【
  • 成语,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髓,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。今天,“保密观”就跟你聊聊成语背后隐藏的与保密相关的精彩故事。


    “三缄其口”形容说话十分谨慎,不肯或不敢开口,出自西汉史学家刘向创作的《说苑·敬慎》:“孔子之周,观于太庙,右陛之前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;戒之哉!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。’”


    相传,孔子参观周王祭祀先祖的太庙,被太庙大厅里的一尊金铸人像所吸引,走上前仔细观摩,发现这尊人像的嘴巴上贴着三张封条,背面还刻有“古之慎言人也”。


   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:“你们务必铭记这句话,不仅要明白何言当发、何言当止,更要明白何人可语、何人不可语,唯有如此严于律己,方能避免因言获罪。”正如后来《论语》中所言,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”。自此,“三缄其口”一词便流传开来,用以提醒后人需言语谨慎。



    “暗度陈仓”的意思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怀疑的行动中,指借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。该成语出自司马迁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项王使卒三万人从,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,从杜南入蚀中。去辄烧绝栈道,以备诸侯盗兵袭之,亦示项羽无东意……八月,汉王用韩信之计,从故道还,袭雍王章邯。邯迎击汉陈仓,雍兵败。”


    楚汉相争时期,刘邦的军队首先攻入关中,然而,当项羽进入后,公然背弃了先前与刘邦订立的“谁先攻入关中谁就为王”的盟约,迫使刘邦撤离。为了麻痹项羽,刘邦在撤离时,下令烧毁所有通往关中的栈道,以示绝无再返之意。


    同年八月,刘邦再次进军关中。他采纳了大将韩信的计谋,派士兵前去修复栈道,营造出要通过栈道进攻的假象。关中守军密切关注修复栈道的进展,并调集主力部队加强防守,严防汉军进攻。


    然而,刘邦的目的却是“暗度陈仓”。韩信亲自率领主力大军,突袭陈仓,从汉中攻入关中,为最终战胜项羽、建立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
    “秘而不露”意思是严守秘密,不肯吐露,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《三国志·董昭传》:“可使两贼相对衔持,坐待其弊。秘而不露,使权得志,非计之上。”


    东汉末年,关羽率领大军围攻樊城,迫使曹仁大军受困。孙权得知此消息后,派遣使者给曹操送去密信,信中称他计划派军队偷袭关羽。如果关羽失去了江陵和公安这两座城池,必定会自行撤退,这样樊城的围困便会迎刃而解。孙权在信中还叮嘱曹操,对此计划务必保密,以免关羽有所防备。


    曹操在收到密信后,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董昭建议曹操应表面上答应孙权,对计划保密,但实际上却将消息悄悄透露给关羽,若关羽得知孙权出兵的消息,很可能会回师自保,樊城之围就会迅速解除。同时,此举还能使关羽和孙权两军相互牵制,曹军可静观其变。


    曹操采纳了董昭的建议。他命人将孙权的书信射入围城以及关羽的营地,围困中的曹军将士看到书信后,士气大增,对即将到来的救援充满了期待。


    “守口如瓶”意思是闭口不谈,像塞紧了瓶口一般,形容说话谨慎,严守秘密,出自周密创作的《癸辛杂识别集》第7章。


    相传在北宋时期,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臣,名叫富弼,他在年少时就深得范仲淹的赏识,特地将其推荐给当朝的枢密使晏殊。晏殊同样欣赏富弼的才学,不仅将女儿许配给他,还亲自将他推荐给宋仁宗。宋仁宗任命他为河阳判官,后来又升为开封府推官。不久,契丹人进犯边境,要北宋割地求和。在这关键时刻,朝廷派富弼前去交涉,他据理力争,终于保全了国家的疆土。到嘉祐年间,富弼已经官居宰相。


    后来,王安石在朝廷主张变法,富弼因政见不同遭到排挤,他告老还乡,远离了朝廷的纷争。富弼在乡下期间,还常常上疏提出有益的意见,宋神宗虽然不全部采纳,但仍很敬重他。富弼为人正直,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喜怒,他一直主张一个人应当“守口如瓶,防意如城”。后来这句话被广泛传颂,“守口如瓶”也被用来形容能够保守秘密的人。

    成语背后的保密故事,不仅深刻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职业操守,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警示。您还了解哪些与保密有关的成语,欢迎留言分享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