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姓埋名30年,披肝沥胆60载。从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,到主持开展第二代核潜艇预研工作,再到为我国未来核潜艇事业发展出谋划策,黄旭华将一生年华贡献给祖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,为之实现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跨越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1926年3月12日,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一个医学之家,从小的愿望就是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。然而,当他目睹祖国大地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变得满目疮痍,毅然选择弃医从工。
多年后,回忆这段心路历程,黄旭华说道:“为什么日本鬼子那么疯狂,想轰炸就轰炸,想残杀就残杀?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到处流浪,妻离子散、家破人亡?为什么中国这么大,我却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?想来想去,还是中国太弱了,弱国就要受欺凌。”
“经历了求学的颠沛流离,我不想学医了,我要学航空、学造船,我要科学救国!学航空制造飞机,保卫我们的领空;学造船造军舰,保卫我们的领海!”
1945年,黄旭华在收到国立交通大学(现上海交通大学)船舶系的录取通知书后, 欣然前往求学,并加入学校进步社团。
钟山风雨起苍黄,革命浪潮卷神州的历史时期中,他参加去南京请愿的“护校”运动,机智地躲过反动宪兵的抓捕……光荣时代的洗礼,锤炼着黄旭华的品格。1949年春,黄旭华成为中共预备党员,并于次年转正。
向组织汇报思想时,他用这样的一段话表明心志:“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,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;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,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。”
从此,这也成为黄旭华一生信守的铮铮誓言。
大学毕业后,黄旭华辗转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、上海招商局(海运局)、上海港务局等处工作。1954年,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。
1958年,一通电话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。
“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,其他什么也没说,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。”黄旭华说,到了北京他才知道,我国核潜艇工程已正式立项。他将要参与的,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工作。
在这里,新的单位提出严格的保密要求:“领导跟我谈了三点:第一,这项工作保密性很强,进去了就不能出来……;第二,同父母兄弟姐妹和同学的关系要尽量淡化,不能暴露工作单位、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;第三,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,出了名不是好事,要隐姓埋名。”
执行任务前,黄旭华曾回老家拜访亲友。母亲再三嘱咐道:“过去颠沛流离,如今工作稳定了,要常回家看看。”他答应了,可没想到这一走就“人间蒸发”了30年。
1958年至1987年,黄旭华无怨无悔地投身于核潜艇的研制之中,从未回过老家。父母多次写信问他:“你在北京哪个单位,干什么工作?”他始终沉默,和家里的联系就是一个信箱号码,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。
“若干年之后,我们的工作可以公开了,我在我父亲的坟前,我眼泪控制不住。我说:爸爸,我来看您了,我相信您也像我妈妈一样地谅解我。因为工作的需要,作为一个共产党员,应该这样子,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。”黄旭华在“感动中国”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的一段话,曾让无数国人流下泪水。
“国家也好,家国也罢,有国才有家……对国家的忠,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。”这,是黄旭华发自肺腑的心声。
干惊天动地事,做隐姓埋名人。黄老走了,这位“用算珠叩开深海之门、用沉默铸就国之重器”的大国脊梁,带走了曾经的秘密,却让中国核潜艇的惊雷永远轰鸣在历史的波涛中。他说,此生属于核潜艇;此生为了保密工作,无怨无悔!
送别!感恩国士,永远缅怀!
(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人民网、新华网、共产党员网等)